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夏亦畅 叶旭耀
休庭阶段,家事调查成员给原告做思想工作
李女士和张先生的离婚案,虽然已经“折腾”了好几趟,但看着情绪依旧激动的双方父母,法官周小敏还是没打算就这么“敲槌”。送走老人后,她点开微信找到了李女士所在侨团的侨领,“还是让侨领再去做做女方的工作吧”。
在10个人里就有6个是华侨的青田县,类似的涉侨家事案件,周小敏和她的家事案件审判团队年均要受理1300余件。在周小敏看来,与刑事类、经济类纠纷相比,这些案件也许只是些家长里短,却是关联全球各地华侨的“天下事”,是凝聚侨心、助力平安青田建设的重要一环,相比照例“敲槌”,以侨为桥才是上策。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欧陆风情浓郁的侨乡,聆听这里以侨为桥、化解一桩桩涉侨矛盾纠纷的故事。
侨领架起联通桥
李女士二十多岁起就在瑞典务工,丈夫陈先生则一直留在青田,这次离婚诉讼是她托人向青田县法院提起的。考虑到未成家的儿子,陈先生不同意离婚。“他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他的意思是要么家庭完整一点,要么妻子给儿子买套房,这样儿子也好找对象。”周小敏说。
事情闹到法院,陈先生很想和妻子当面谈一谈,可妻子却玩起了“消失”。怎么办?只能依靠法院。
这大概是青田特色。在当地,很多人很早就出国经商或务工,由于文化等差异,等到适婚年龄,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要回到青田相亲、结婚,这个过程可能只有两三个月,之后他们又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留下另一半在家办理出国手续,或者长久留在家乡。
“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周小敏说,近3年来,青田法院接到的涉侨民事案件中,家事案件占比高达87%,且送达难、出庭应诉难、举证难等情况尤为突出。为此,自2011年起,青田法院开始构建海外司法联络平台,聘请侨领担任海外司法联络员,参与送达法律文书、调处涉侨民商事纠纷等工作。今年,该院又与当地侨联、侨团达成《信息交流与友好合作协约》,签约了15个华侨团体,“联络点”因此遍布华侨最为集中的10个国家。
这些侨领较有威望,说的话当地华侨听得进去。周小敏找的就是在瑞典“联络点”的一位侨领。这位侨领找到李女士做通了她的工作,并提供场所、电脑等,让她通过视频与张先生、法官面对面说说话。一番交流后,李女士撤了诉,主动提出给儿子一笔抚养费,两人协议离婚,并承诺一起做通双方老人的工作。
观调员参调助判
忙完李女士的案件,周小敏又为吴奶奶要求和养子解除收养关系的案子忙开了。
吴奶奶起诉说,她和丈夫早年收养小陈,将他抚养成人,又为他娶妻,但小陈却不赡养他们。可小陈觉得自己也委屈,“早年我出国经商,每年都给他们赡养费,去年父亲去世,母亲住到小弟家,说是要付房租,让我给1500欧元的生活费,就这次我没给。”小陈嘟囔着,“哪有老妈去亲生儿子家住还要付房租的?!”
当时,作为最高人民法院主导和推进的浙江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之一,青田法院正探索建立涉侨家事纠纷人民观察调解团制度。考虑到小陈长期在国外生活,法院安排双方于庭前抽选了7名观察调解员,全程参与调解。“这些人中除长期生活在青田的外,还有1名专家、1名侨领,他们不仅可以更快找出案情的争议点,还可以协助法院判断当事人的情况是否属实,使法院判决更符合实际和民意。”周小敏说。
很快,大家就找到了两人矛盾的症结——吴奶奶的老房子。原来小陈最近因身体原因回青田定居,吴奶奶于是找几个子女协商房子的分配问题,但几经争吵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气愤的吴奶奶提起了诉讼。在人民观察调解员的劝导下,老人撤回了起诉,小陈也自愿每年支付1000欧元生活费给老人。
“家事案件审理其实不是难在法律适用上,‘人’的问题往往更棘手。”周小敏说,侨领与涉侨案件当事人有同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请他们做观调员对提升调解效能很有帮助,且审判后他们还可向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促进涉侨纠纷案结事了。截至目前,青田法院海外侨领已协助调解案件323件,调解撤诉率达93.2%。
现在,青田法院更具人文关怀的家事审判庭和视频庭审室已经建成,青田县涉侨调解中心、海口家事纠纷调解中心也都在一如既往地为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青田特色的家事纠纷联动化解机制进一步完善,涉侨纠纷渐化于无形,家和万事兴的青田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散发出青草的清新味道,沁人心脾。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