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各地联络 正文

破译幸福企业密码:因为一碗面,拒绝无数“城”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9-02-02 11:09

  “好企业,就像这碗让人心心念念的牛肉面,滋味悠长,暖心暖胃,为你搭建起成长的平台、倾诉的平台、关爱的平台,让每一位职工从中收获幸福。”
  【破译幸福企业密码】因为一碗面,拒绝无数“城”

破译幸福企业密码:因为一碗面,拒绝无数“城”

  为了畅通沟通渠道,兰州石化建立总经理联络员队伍。图为总经理面对面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呼声

  “你一个广东人,为什么守在大西北?为什么不到南方来?”近年来,东部沿海部分石化企业的“猎头”将目光盯准了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人才争夺战甚至一度逼近企业大门口。

  “你真的会为一碗面,拒绝无数‘城’吗?”面对许多企业开出的高薪、晋职、住房等“诱惑”,郭星给出一个这样的理由——“我在兰州生活了40年,隆冬时节,寒风料峭,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面下肚,驱赶掉所有的寒冷,幸福从心底里涌上来……我喜欢牛肉面,更不愿离开像面一样暖心的企业。”

  郭星的话,听上去有点玄奥,但当《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兰州石化、在这座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企业里采访,却发现这简单的一句话中饱含着企业诸多的“幸福密码”。

  让普普通通的“小学徒”,成长为“顶尖高手”

  上世纪50年代,兰州石化(炼化)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建成投产,生产出了“皇帝的女儿——橡胶”,炼制出国家需要的“争气油”,并以“三航两剂”闻名遐迩,“学大庆、赶两兰”的口号一度响彻大江南北。

  郭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从广东奔赴西北,在兰州安家落户的。郭星从兰州石化技校毕业后,也成为企业的一线工人。30年过去了,她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石油名匠”、首届“感动石油”人物,获得了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石化(行业)工匠、兰州石化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

  刚刚进入石油化工厂质检中心,作为化验女工,郭星每天都和瓶瓶罐罐打交道,枯燥而让人疑惑,似乎是踏进了一个没技术、没难度、没前途的岗位。

  在师傅的带领下,郭星一招一式跟着学,每天在操作台前一站就是几小时,练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终于在瓶瓶罐罐的摇摇晃晃中练出了“火眼金睛”——判断溶液滴定后的化学反应引起的颜色变化,根据消耗的溶液多少计算含量。

  进厂第一年,郭星就获得兰州市分析工技术比武第一名。因为数据的精密度、准确度,她分析的数据结果也成为每次技能竞赛中判定其他选手数据的标准。由此,“最佳岗位能手”、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等荣誉接踵而至。

  在兰州石化公司,通过“技术比武”成长成才的职工还有很多。今年30岁的魏盼荣也是一名分析工,因为连续两次在技术比武中获得冠军,她被晋升为高级技师。

  魏盼荣说:“我的前面有郭星这样的榜样,我的后面有企业搭建的成长平台。”

  2018年4月,中石油集团公司命名了郭星专家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吸引了67名成员,成为培养人才的“孵化器”。经过一年的运行,团队带出了2名炼化行业分析工“优秀选手”、1名劳模、10多名骨干人才、多名“星级工”。

  公司还利用“明星员工”通道,每季度开展“星级工”评选,让更多一线工人成为“明星”,并得到奖励,营造出“群星璀璨”的成长氛围。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郭星和魏盼荣都有这样的共识——企业在4个方面的精心培养让每一位职工受益匪浅:一是压生产担子,二是创发展机遇,三是搭展示平台,四是重激励措施。其中,创发展机遇方面尤其关键。

  多年来,兰州石化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铺就了一条员工成长的“星光大道”。如今,兰州石化创新“传帮带”思维,挑选各个岗位的技术专家、技能出众者,轮流给新员工当师傅,让青年员工尽可能多地学习不同的生产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甘肃省第二届“十大陇原工匠”孙青先说,让普普通通的“小学徒”成长为行业内的“顶尖高手”,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大的关怀。

  畅通员工利益诉求渠道,破解员工的“成长烦恼”

  至今,兰州石化乙烯厂王洪昌对每一次总经理联络员会议都记忆犹新。每一次会上,公司领导对20多名来自一线的总经理联络员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悉心倾听,并列入公司必办的实事之一。

  “员工的利益诉求,宜疏不宜堵,疏解得越早、越及时,对企业的发展越有利。解决好了,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公司工会副主席胡大刚说。

  在畅通诉求渠道方面,兰州石化在继承以往设置意见箱、设立员工接待室等传统做法的同时,还聘任了总经理联络员,建立完善了三级工会信息员制度,职工代表可以面对面地与总经理、厂长(主任)进行对话交流;另外,建立了公司、二级单位、车间三级民主议事会,审议调资方案、医药费报销规定、企业改革方案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事项。

  公司借助门户网站建立了“职工群众利益诉求平台”,任何一名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企业管理、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司、分厂工会对职工反映的合理诉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办理,对办理结果逐条向职工反馈,5年来沟通协调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2600余项,有效地理顺了职工思想情绪。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工会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结合公司推进的“四供一业”移交、社会化市场化业务改革、公司制改制、落后产能关停并转等改革任务,在做好宣传引导、政策解答、释疑解惑、矛盾调处的基础上,公司适时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改革方案。先后召开多次职工民主议事会,审议通过了《矿区居民供热采暖市场化改革方案》《职工家属区物业服务市场化改革方案》等多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相关政策制度,让职工在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渠道畅通了,员工的利益诉求被源源不断地反映了上来,也让公司管理层及时了解了员工所想、所愿、所盼,为公司决策提供了依据。心系员工,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近两年来,兰州石化共征集合理化建议和“四招”35781条,采纳15027条,实施9334条,员工参与率达到79.3%,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亿元。

  “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每一步都会遇到各种问题,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有人倾听、有人分忧,让员工时时刻刻体会到‘家’的温暖。”郭星感慨地说道。

  企业是家,是过河的桥、乘凉的树、歇脚的屋,也是自我锻炼和修养的“大课堂”

  “是兰州石化的‘三不让’好政策,救了我妻子的命,也挽救了我的家。”兰州石化设备维修公司职工杜春德总是这样说。

  10年前,妻子突发重度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动脉瘤。手术后,又连续昏迷70多天。

  这一场大病,使杜春德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危机,企业工会在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启动了职工大病医疗帮扶。

  也就那个时候,兰州石化公司出台了“三不让”政策,即不让一户困难家庭生活过不下去;不让一个困难家庭的患病人员看不起病;不让一名困难家庭的子女因困辍学。

  石化厂的孟建民和机械厂的刘仰全,都是30来岁就患上肾衰竭。兰州石化把他们列入特大疾病救助对象,通过医疗帮扶,帮助他们进行了肾移植手术,“许多病友已离开了人世,是企业的关怀延续了我们的生命。”

  据统计,兰州石化公司现有员工家属14.5万人、3.96万户。近年来,企业通过使用救助专项费用1740余万元、慰问困难员工及患病家属3.4万人次,兑现了“三不让”的承诺。

  在兰州石化还有这样一道特殊的“风景”——由基层党支部和工会组织联合搭建的“母亲讲堂”,每个季度鼓励女职工登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同时,在车间、班组每月一次开设“小讲堂”,每周、每月在各个微小的“生产单元”里,采用灵活多样、便于操作的形式,分享员工自己的故事,让员工通过聊家常,自然流露,倾诉内心。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和工会小组将这些故事汇聚整理,并从中征集到职工的所思所盼。

  近年来,企业职工受到各种影响,思想容易发生偏移、产生困惑;在企业内部,由于竞争激烈,也容易产生各种压力。质检部党委书记李凤梅说,“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在弘扬女职工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的同时,关心关注她们的‘八小时之外’,走近其平凡生活,走进其内心世界,彰显女性之美,系好家庭纽扣,这正是‘母亲讲堂’开讲的意义。”

  “家是过河的桥、乘凉的树、歇脚的屋,也是自我锻炼和修养的大课堂。”这是女职工杨小兰登上“母亲讲堂”开讲时的一句话。

  在郭星看来,一个营造让职工幸福成长的企业,也正是一个这样的“家”。

  “兰州人的一天就从一碗面开始。”郭星说:“好企业,就像这碗让人心心念念的面,滋味悠长,暖心暖胃,为你搭建起成长的平台、倾诉的平台、关爱的平台,让每一位职工从中收获幸福。”

  记者手记

  感情是凝聚力,也是生产力、创造力

  因为一碗面,拒绝无数“城”——郭星的选择出人意料,但却直抵心灵,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企业的“幸福密码”。

  一个让职工感觉幸福的企业,不一定规模很大,不一定利润很高,但一定是“以人为本”、充满了爱与关怀的企业,是让每个员工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企业。

  高能力、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拥有一个利于职业成长、施展才华的工作、学习环境,也是职工在岗位上最为热切的期盼。开展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创新创效、小改小革、技术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给每位职工搭建“人生出彩”的平台,精心营造职工成长、成才的快乐氛围,这是幸福的基础。

  紧紧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摸清职工情感脉搏,掌握职工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公司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基层党支部和工会组织更要成为职工“有话能说、有苦能诉、有事能找、有难能帮”的“娘家”,为职工提供多样、便捷的诉求方式,如电话反映、网上留言、专刊投稿、意见信箱、定期座谈等等,第一时间了解职工的诉求,当好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人是世界上最富感情的群体,因此,一个幸福的企业必须做到企业与职工互相交心、互相关心,以达到心心相印、共同干事拼搏的境界。感情是凝聚力,也是生产力、创造力,培养和确立员工“视企业为家”的信念,使职工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