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时政报道的创新与突破
——长江日报12路记者采写总书记点赞的共产党员
(报纸版面截图)
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2016年4月22日,长江日报推出特别报道,以每人一个整版的规模,刊发12路记者奔赴全国 9 个省 20多个市县乡村,从 西 到 东 行 程超过 1 万公里,回访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12位共产党员的报道。4月25日,长江日报又以两个整版的规模刊发了记者的采访手记。这次特别报道是地方媒体时政报道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简称“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先进典型无疑是生动的标尺、丰满的先锋形象。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长江日报发现,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点赞了许多先进典型。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长江日报选取了12位总书记点赞过的共产党员作为特别策划的切入点。
这12位共产党员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兰辉,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的办公室在路上在现场;邵世坤,尖兵铁旅的“测一代”,46位队友为“测遍国土”埋骨青山;张广秀,大学生村官,“化疗好了,还要回去做村官”;谷文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还是单车方便,和群众容易搭话”;吕玉兰,高风亮节的公仆,当再大的官也要“参加劳动不忘本”;邹碧华,新时期公正为民好法官,“我要把岗位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郑九万, 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楷模, 为要村民富宁愿当亏损的股东;王伯祥, 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说当官难的人,是想“公私兼顾”;李学生,新时期农民工好代表,两次冲上铁轨舍身救小孩;高德荣,独龙族带头人,用身影而不是声音指挥人;文建明,爱民书记,俯身做群众的牛,站起做群众的伞;姜世谭,蓬莱“新八仙”,村官35年常陷争议“以结果服人”。
报道对象确定后,长江日报选派出12路记者,奔赴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陕西西安,山东烟台、临沂,福建东山、漳州,河北正定、临西,上海,浙江永嘉,山东潍坊,河南商丘,云南贡山,四川营山,山东蓬莱等这些优秀党员的工作地、出生地,回访他们的先进事迹。
特别报道推出后,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得到广泛传播,社会反响强烈。从基层社区干部、村支书、出租车司机,到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省劳模、省政协委员,接受采访的党员们认为,这些典型人物就是旗帜,指引着党员们热爱自己的岗位,心存信仰、敢于担当,努力做一名“讲政治、有信仰,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性,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
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平台多位网友留言说:“这样的干部多一点,人民的生活就幸福一点,我们的国家就富强一点!”“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来自基层,工作在一线,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创业、创新和创造,他们默默地奉献,不图名、不图利,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近距离接触先进典型,聆听群众的评价,长江日报的记者们一次次被感动,“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记者们表示,作为共产党员,这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加坚定信仰信念;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加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是一次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的心灵对话”“这也是一次令人落泪的写作”,这是长江日报记者李晓萌到西安采访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老队员邵世坤的感受。她说:“采访结束,我迳直回到酒店房间,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敲下一行行文字。当写到邵世坤对妻儿的亏欠,写到他只能眼看着队友黄杏贤冻死在河对岸时的揪心,写到队友吴昭璞的儿子子承父业后,首次野外作业就来到父亲当年渴死的戈壁滩,给每个无名坟头洒上清水祭拜的情形,我数次泪涌眼眶。”这次采访,也让李晓萌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创刊于1949年5月23日的长江日报,现为武汉市委机关报,早年为中南局机关报,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名。近年,长江日报突破地域边界,在时政报道上屡有创新,其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 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荣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一等奖,《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一等奖。2014年组织策划了“重走中俄万里茶道”系列报道,2015年组织策划了赴日寻访和平祈愿旌旗系列报道,这均是地方媒体对时政报道的创新与突破。(长江日报社编务部 朱建华)
[责任编辑:李政葳]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