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一线报道 正文

一篇落了空的武钢人物报道 原长报记者追忆沈因洛的故事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6-05-04 10:59

一篇落了空的武钢人物报道 原长报记者追忆沈因洛的故事

资料图

    昨日,75岁的原长江日报记者章重与记者取得联系,拿出了一份18页约6000字的文稿《共产党人的楷模——回忆沈因洛同志》,这份文稿花费了老人近2个月的时间。在5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人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他和沈因洛因采访结下的友情。

    2016年2月23日上午9时,我接到了沈因洛夫人曹俊敏的电话,“老沈已在三天前去世……”无尽的悲痛之中我才想起,原来这多年我们还没有拍过一张合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长江日报工作了10年,一直是常驻武钢的记者。武钢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当时长江日报上几乎每天都有武钢的报道。采访沈因洛,也是我这10年唯一的一篇落空了的武钢报道,唯一的一次不成功的人物采访。

    1966年9月12日,我首次到武钢采访。最初关于沈因洛的事迹,是从武钢、一冶工人通讯员学习班获得的。当时沈因洛受中央派遣到武钢,后任武钢经理、党委第一书记。

    当时执行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新闻路线,武钢办起了工人通讯员学习班。我作为教员,吃喝都和通讯员在一起。他们告诉我,沈因洛整天在基层,高炉、平炉、焦炉、轧钢机、矿山……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昼夜轮流在高温环境值班,甚至两次昏厥在平炉前。面对沈因洛这样的有着典型事例的典型人物,我认为写出来义不容辞,一定要采访到沈因洛本人。

    但沈因洛是个大忙人,除了开会、出差,其余时间都是在一线,对他的去向,公司办公室也没办法完全掌握。一天上午9时,公司办公室打电话到我在武钢的住处,“沈因洛上午在他的办公室看文件”。我立即骑车到他的办公室,说明了来意。

    他听后只是笑,说我道听途说。

    实在被缠得没办法了,他便告诉我,应该写高炉、平炉、焦炉旁高温作业的工人,写烈日和寒冬中的矿山工人,写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写忘我工作的知识分子……总之,写他不行。 

    最后,我只是喝了沈因洛端来的一杯茶,而留下了没能完成人物报道的遗憾。

    其实,我在武钢采访多年,经常可以听到武钢职工讲述的沈因洛的各种故事——

    他听说职工上下班全靠挤一列闷罐列车,在没有站台的情况下,每天上万人“上扒下跳”。半个月后,有雨篷和电灯的站台建成;不久后,客运车替代了闷罐车。

    在一次会议上,沈因洛听到某工厂有个女工,生了小孩身体十分虚弱。他问了姓名、街坊,下班后拎了两只老母鸡送过去。

    在以后与沈因洛的交往中,我才知道: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他一贯的原则。

    1975年4月,我奉命调往省劳动厅工作。1982年,沈因洛到省委担任重要领导。但别人告诉我,沈因洛评价我俩的关系时说,“章重是和我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尽管离开了媒体,但我一直关注着武钢的发展。沈因洛治下,武钢一米七轧机建成投产,改变了中国钢材品种结构,武钢也由此跨入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

    沈因洛一生低调。去世3小时后,如其33年前所愿,他的遗体被移交给红十字会,成为湖北第一位捐献遗体的正省级领导干部。

网友评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