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理智与个人习惯的博弈
盗版再度猖獗,对春节档电影票房影响颇大。这一现象引起舆论热切关注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深思:侵权盗版在一些领域为什么会“一边打击一边泛滥”?对于打击盗版工作“反复抓、抓反复”的拉锯状态,该如何应对?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加大对恶意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就能震慑犯罪,遏制侵权。然而目前的情形是,盗版者极有可能是身处海外的专业团伙,他们将盗版资源通过网络扩散,捞一把就跑,很难摸得着、抓得住,又何谈从重从严惩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节档电影票价上浮,一些消费者不愿意花高价进影院,让盗版更有了市场。然而从成本角度来看,原创电影制作动辄投资数亿元、组织大量专业人员、耗时数年完成,而影片盗版从上游拷贝片源到下游分发,几个小时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成本不高、收益不菲。试想,版权作品纵使廉价酬宾,也不可能赔本赚吆喝,又怎能敌得过盗版“1元看大片”式的甩卖呢?
相比盗版侵权行为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不变的是大量群众希望及时观赏到最新影视作品的旺盛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正版伤害最大的并不是侵权者,而是“使用盗版的最终用户”。因为,正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暴利的盗版行为共同作用,才形成了现在隐秘而庞大的电影盗版市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今天的话说,礼就是法律规范,礼就是公序良俗——当打击盗版从非法拷贝与销售环节延伸至网络运营商及众多终端用户,当被取缔的不只是盗版产品,而是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一种行为,无疑也对我们固有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法制意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许,这种社会理智与个人习惯的博弈,就是“打盗”的艰难所在。(成 诚)
(责编:龚霏菲、王珩)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