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同时又是植根于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人,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持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而执政为民首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
人民群众“三最”问题,在不同地方、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可能都不一样。比如经济落后地区的群众可能最关心经济发展问题,黑恶势力猖獗地区的群众最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污染严重地区的群众可能最关心环保问题,弱势群众最关心的社会保障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三最”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人们对解决“三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企盼,因此也成为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着力点。
解决“三最”问题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利器,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聚集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对于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极为有利。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问题是人民群众“三最”问题之首,党明确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主张,赢得了民意民心,建立新中国。在历经“大跃进”、“文革”以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得失,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生产,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历史上从来没解决的亿万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在这个阶段之后,文化生活需要日益迫切,党及时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经历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学费贵、买房难房费贵等问题之后,五中全会指出要着力解决医疗、教育、住房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发展问题成为摆在人民群众面前的核心问题,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解决“三最”问题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尽管“三最”问题可能会因时间、地点、群体而不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的直接客观反映。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大谈特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于眼前群众急切盼望的“三最”问题却视而不见,认为只不过是枝微末节的小事,不能因小失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其实解决“三最”问题绝对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解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蹶而就的,“三最”问题才是人民群众感受至深的现实问题,如果领导干部连“三最”问题都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必将对党丧失信心。
领导干部要想解决好“三最”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关注民生的期待,正是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最好的切入点,“三大调整”和“三大加强”,从一定程度上看,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透露着强烈地民情民生执政理念。做为各级领导干部,要适时地抛弃“生产就是一切”发展思维里,把工作重心放到发展和惠民上。可喜的是,近年来,“民生指标”已在一些地方悄然出现,多个省市已把“民生指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并分别提出了量化指标。马克思说过,一种理论能够用数字来说明的时候,这种理论就是最彻底的理论。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这样做了,科学发展观将变为现实,改革发展成果将更多地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才会大有指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