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执政为民 正文

宁夏林业局长:精神力量塑造执政为民的时代楷模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0-22 04:09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共产党员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会脱离群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在日益欣欣向荣的宁夏,有一位长期奋战在改革创新第一线的领导干部,也正是凭着一种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就是宁夏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林。2007年9月5日,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陈建国在全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提出:要发扬王德林精神,要有步调一致、统一指挥、一起大合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好。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固原市,老百姓自发的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上书“德林精神,永放光芒”。

  将一位在位政府官员干事创业、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称之为“精神”的在全国少之甚少。而百姓自发为一位政府官员立功德碑的则更是很少见。但这一切都发生在王德林身上。

  其实,“王德林精神”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改革在宁夏具体实践的产物,是宁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缩影,是宁夏顾全大局、勇担责任、忠于职守、克难攻艰、自强不息、追求和谐的一种精神。

  正因为如此,老百姓们才会自发立碑,表达对执政为民官员的感恩之心。

  执政为民情操成就“王德林精神”

  王德林1975年从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毕业后,先留任校党委办公室干事。1980年,王德林回到了宁夏,先后在宁夏医学院党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银川市郊区、银川市委、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固原市、宁夏伊斯兰国际公司、宁夏质量技术监督局、宁夏招标局和自治区林业局等单位从事秘书和领导工作。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一年底,王德林出任固原地区党委常委、固原县委书记。随着他的上任,一场影响着固原市未来的“改革风暴”,在自治区党委的支持下悄然而至。

  王德林在全区率先将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县政府招待所出让,将县委、县政府搬迁到开发区,让出黄金地段发展商业。这一举措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许多想不通的人都说王德林是“败家子”。

  王德林又在全区率先出台政策要求行政干部带头“下海”,学做经济工作。那时,固原县只给行政干部发11个月的工资,另外一个月的工资由行政干部通过“下海”自己挣,“谁挣的钱就归谁,挣得多的干部还会被提拨。”王德林实施的改革措施极大的推动了当地官员的思想解放,同时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在固原县建立起来。

  王德林不仅让行政干部“下海”,还在农场实行了“工资田”,在林场实行了“工资林”,在猪场实行了“工资猪”…“当时,这些单位都是国营单位,实行改革后,政府只发给他们60%的工资,另外的40%由职工自己辛勤的劳动所得。虽然职工们辛苦了,可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大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王德林形容,享受着改革实惠的职工们,劳动积极性像山洪暴发一样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王德林又对固原的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把个别企业拍卖给个人,甚至把资不抵债的企业白送给别人。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固原推到了宁夏改革大潮的浪尖之上。

  经过改革的固原渐渐发展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大为改善,固原的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因此人们十分感激王德林。如今,在固原的民间,许多人还把王德林在任时修建的一条路叫做“德林大道”。当地的老百姓还为王德林的功德立了一块碑,上书“德林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

  在改革的战场上,王德林永远是一个急先锋。而战斗在改革第一线的王德林只有一个目标:执政为民。

  2003年,王德林出任宁夏招标局党组书记、局长。再次出任一把手的王德林,再次面对一个毫无生机的单位。

  “2002年,自治区招标局的招标额只有6亿元,单位连办公费都不能保障。”面对这样的状况,王德林又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次,改革之剑再次显示了威力。仅仅用了4年时间,自治区招标局年招标额从2002年的6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0亿元,4年增长了5倍,而且也创造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 “宁夏招标模式”。近年来,先后有全国的18个省区到宁夏招标局取经。而且,在自治区招标局期间,王德林带领全局创造性地支持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使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的示范。

  王德林出任自治区林业局局长后,又创造性地开展了“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使“宁夏多种一棵树,北京少落一粒沙”理念唱响全国,深入人心,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省及企业参与宁夏生态建设,而且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宁夏因为防沙治沙而名誉世界。

  正因为如此,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陈建国提出要学习王德林精神。

  其实,“王德林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精神,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改革在宁夏具体实践的产物,是宁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缩影,是宁夏顾全大局、勇担责任、忠于职守、克难攻艰、自强不息、追求和谐的一种精神。

  2009年3月10日,宁夏社科联专门举行了王德林精神研讨会。这在宁夏历史上也是仅有的一次。

  在这次研讨会上,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郝廷藻认为,王德林精神的形成是其理念、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正是其在这三个方面出色的表现才最终形成了“王德林精神”。郝廷藻分析,王德林在理念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超前意识、顾全大局意识、不图名利意识,这是他多年从政从艺的积淀,这是形成“王德林精神”的根本所在;在意志方面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刻苦敬业,不畏艰难,不怕责难,充满了奋进向上的勇气和锐气;在行为方面,王德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论到任何岗位、任何部门都能配合党政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大局,集中表现出务实的作风和求精的品质。郝廷藻认为,正是这样的品质,让王德林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和多项荣誉。

  宁夏社会学会会长、宁夏社科院研究员陈通明认为,“王德林精神”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改革的产物。王德林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勇于推进改革,不断创新,以自己的行动对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开拓作用的先行者。

  宁夏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庆同先生认为,“王德林精神”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王德林政绩的肯定和褒扬,更是对全区所有这样一类干部、这样一种精神的肯定和褒扬。有了像“王德林精神”这种精神,宁夏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石油工人王进喜为榜样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人,今日的“王德林精神”让人们看到,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将激励一代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也将成为人们创造奇迹的无穷动力。

  防沙治沙大学国际化印证“王德林精神”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王之佳再次踏上宁夏银川,来到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时,眼前的奇迹让他吃惊:短短5个月时间,一所成型的学校已矗立在他的眼前。而在7月13日,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学校的建设土建工程还没有结束。

  这样的建设速度是王之佳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2008年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防沙治沙大学)建设提上规划日程,到2009年10月开始建设,到如今的初具规模,只用了14个月,宁夏防沙治沙学院拔地而起,在宁夏建设史上创造了奇迹。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奇迹,与王德林是分不开的。从学校开建至今,王德林几乎每天前往建设现场,与宁夏鑫田建筑公司老总田文荣一起吃着盒饭喝着自来水商量着每个环节的实施对策,一遍遍的图纸勾画,一遍遍的推翻重来,废寝忘食。可以说,关注学校的进展情况,几乎占据了王德林大半个工作日程。在整个工程中,善于创新的王德林用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创造着奇迹:没有启动资金,他就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垫资合作搞建设;没有师资,他就与各大学校联系,广聘教授。。。。。。

  在中国防沙治沙大学的筹建中,王德林又开拓性的打起了国际牌。

  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率领包括自治区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一行的党政代表团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就宁夏建设防沙治沙大学举行了会谈。会谈中,王德林向阿齐姆?施泰纳讲述了宁夏防沙治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宁夏是风沙通向中国内陆、亚洲地区、部分欧洲地区的主要咽喉要道和通道。宁夏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所包围,还有从青海、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刮过来的风沙,通过中卫大风口、石嘴山大风口、盐池沙边子大风口越过六盘山,通过陆路进入中国腹地和亚洲欧洲地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尽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而创办防沙治沙大学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王德林诚恳真实的描述,让阿齐姆?施泰纳意识到治理荒漠化对全球的重要性。

  当王德林详细向阿齐姆?施泰纳一一讲述防沙治沙大学的规模、目的及办学思路时,阿齐姆?施泰纳更是惊叹叫绝,并当场表示,这所防沙治沙大学的建成,将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治沙领域的第一所大学,成立这样的大学,将会为非洲受沙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是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最长远建设。

  此后,阿齐姆?施泰纳亲自委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中国籍成员王之佳对建设中的中国防沙治沙大学进行了考察,并与宁夏签订了协议书,决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宁夏一起建设中国防沙治沙大学。

  将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推向国际化的理念与创举,无疑会成为王德林精神内涵中又一精彩的一笔,也将为宁夏走向国际化合作树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榜书艺术绽放世界升华“王德林精神”

  日前,在联合国的艺术长廊里,新增加了一件中国艺术品。它就是由中国榜书竖字横写吉尼斯纪录创始人、自治区林业局局长王德林创作的一幅“龙”字。而在些之前,联合国的艺术长廊里只摆放着一件中国的瓷器。

  从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到德国马克思博物馆,从日本前首相到联合国官员,从非洲的广阔草原到美洲的千里沃野,至今,王德林的独体榜书已被联合国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王德林的榜书艺术不仅是宁夏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而且成为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文化舞台的名片。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与王德林刻苦勤奋、锐意创新的精神分不开。

  30多年前,王德林开始研习书法。在学习中,他发现独立与书法之林的榜书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榜书字体大,书写难度非常大,所以研习的人非常少。乐于挑战的王德林向榜书艺术发起了冲锋。在长期的研习中,他创造性的发明了竖字横写独体榜书。他的榜书,一次蘸墨,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在中国书法界独树一帜。他书写的一幅长5米的榜书“龙”字,还荣获了中国竖字横写独体榜书吉尼斯纪录。

  在书法上有了建树的王德林,并不只沉醉在书法之中,而是将自己的榜书艺术打造成了一张走向世界的名片,架起了宁夏与国际社会友好合作的桥梁。

  2008年1月22日,联合国在北京召开“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由于宁夏防沙治沙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自治区林业局局长的王德林有幸被邀请参加。

  会议间隙,来自各国的代表纷纷表演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文艺节目。主持召开这次会议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之前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看到其他国家代表们的精彩表演,沙祖康希望中国的代表也能展示一下中国的文化,由于没有准备,中国代表一时无人表演。就在这时,王德林主动站了出来,他表示愿意为各国的代表展示一下中国的书法艺术。沙祖康十分高兴,亲自担当翻译,给外国代表介绍了中国的书法艺术。

  随后,王德林拿出了自己的大毛笔,一次饱蘸浓墨,一气呵成,在一张六尺大的宣纸上写下了一个飞舞的“龙”字。笔意未停时,现场的国外代表已是一片赞扬声,一些略懂中文的代表惊呼:“中国‘龙’”。

  王德林独特的榜书艺术深深吸引了50多国的代表,他们纷纷通过会议组织方,向王德林索要榜书作品。这次大会期间,王德林创作了130多幅榜书作品,被联合国官员和国外代表收藏。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称赞王德林:“宁夏的美名通过你的榜书传遍了世界。”

  也正是这次书法艺术的交流,让王德林的榜书艺术与联合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5月8日,王德林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等前往位于肯尼亚的联合国环境署访问。

  在会谈中,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先生听完来宾介绍,突然对着王德林问:“你就是中国写大字的王德林?”看到王德林有些意外,施泰纳笑着解释,“我们联合国收藏了你的艺术作品。”

  访问结束后,联合国环境署专门给王德林举办了书法笔会。

  在非洲访问期间,非洲雄狮的威猛形象给王德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雄狮也体现着非洲文化的气质。于是,王德林饱蘸浓墨,挥动大笔,一气呵成,不到一分钟时间,一个高两米、宽一米多的“狮”字在宣纸上展现英姿。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先生赞不绝口。

  前来参加活动的联合国环境署官员纷纷求字,王德林写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宣纸写完了,好多官员拿着宁夏的宣传材料,请王德林把字写在上面。

  2009年5月,中德合作宁夏考察团一行在欧洲考察了12天。考察期间,王德林结合考察任务,多次举办了书法演示。他的榜书艺术在欧洲引起了极大轰动,尤其是他的榜书作品被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收藏,使中国书法艺术第一次走进了这座世界标志性文化场所。

  5月10日,王德林一行考察了奥地利维也纳水源涵养保护区之后,应奥地利音乐家协会邀请参观了世界著名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欣赏了莫扎特、海顿创作的世界名曲演奏音乐会。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负责人得知,王德林是来自中国竖字横写独体榜书吉尼斯纪录创始人之后,非常高兴,希望能得到王德林的墨宝。闻此之后,王德林欣然挥毫泼墨为金色大厅书写了“虎”字。这位该负责人高兴的说,“王德林先生创作的过程和榜书艺术非常令人震憾,金色大厅将作为最珍贵的礼品永久收藏,向世界的艺术家展示,宣传中国的文化和书法艺术。”他们还为王德林颁发了收藏证书。

  据了解,近几年内,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陈昌智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从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施泰纳到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王德林的榜书被联合国及美、德、英、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

  更重要的是,通过王德林的榜书,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染了联合国官员,他们决定和宁夏联合建设中国防沙治沙大学;通过王德林的榜书,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宁夏的防沙治沙事业,吸引了40多亿元资金投入宁夏的生态建设。

  “防沙治沙事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将这一目标统一起来的是艺术。对于宁夏这几年引进外资进行防沙治沙工作来说,没有书法艺术这一切是无法做到的。艺术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王德林如是说。(作者 吴宏林)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