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商行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既不是简单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而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文化。
也就是说人是金融企业的主体,是金融企业最大的财富和资本。在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支持、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客户的选择更注重对人本文化及其衍生的企业形象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依托本地交通区位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经营定位、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打造了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模式。在长期的“背包银行、算盘银行、骑车银行”艰苦奋斗历程中,根据农信社员工工作特点,形成了诸如“吸存不怕磨破嘴、收贷不怕跑断腿”“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等一些传统的、朴素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构成了早期的企业文化。尽管如此,与四大商业银行及一些知名企业相比,还相距甚远,早期文化仅仅局限于口头上和一些文件中,没有形成体系。由于平时业务经营较为繁忙,也未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灌输企业文化,造成员工对企业文化感官接触较少、认识较为模糊,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随后,各地农村信用社分批挂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领域已从传统的金融业务扩展到金融文化领域,竞争的手段已从单一的经营业务向全方位多层面渗透。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和群体经营意识,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壮大的决定因素。
新成立的农商行逐渐意识到员工是其发展的根本,一切任务目标都要靠员工来完成,一切规章制度都要靠员工来执行,一切宏伟蓝图都要靠员工来实现。因此,这时期的农商行坚持以人为本,将“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发展人”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树立“员工是企业最大财富”的人本理念。一是根据员工能力特点、目标取向和企业现实条件,帮助员工实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有规划、有步骤地岗位锻炼,提高员工的履岗能力;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基于岗位价值、内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性,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体系,拉开员工收入档次,让多劳者多得;三是依托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为员工在出行、就医、婚假、生育、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协调,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有效信贷需求萎缩、资金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农商行经营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新常态、新挑战,农商行创新文化(300336,股吧)建设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大多难以摆脱“管理论”的影子,究其原因,源于本质理念上没能实现创新,转来转去逃脱不“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陈酒”的味道。因此,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应该从本质理念着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一是从“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把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理念从“管理型”定性为“服务性”。在制度流程激励约束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尊重、沟通、规范、互动、心态”五元素,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思想陶冶、引导、培育、提升广大员工,防范道德风险,增强主人翁创新创业意识,建设有农商行特色的人本行为文化。
二是从“平面型”向“系统型”转变。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合力,进而取得最佳经营效益,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初衷所在。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之下,形成各业务条线、管理板块和机构岗位的“子文化”系统,并建立具体的考评指标、考评方式和奖惩措施,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经营、融入到管理、植入到行为,实现对价值链的驱动、对业务链的引导。
三是深入推进教育活动。把“两学一做”要求作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和工作标尺,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确保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同时,把“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与深化改革、发展转型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农商行发展转型的强大动力,用实际成效检验专题教育成果。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