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举报县长者被指“黑社会” 网络公开实名举报谁来管
网络实名举报谁来管
网络公开实名举报看似“风险不小”,那为何不少举报人仍然“义无反顾”?
河南一举报人秦跃进(化名)向记者坦言,他选择网络公开举报的方式,实属无奈之选。在此之前,自己也曾尝试过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等各种方式,将文字材料投递到他所能想到的各种部门,但效果十分不理想。“也许是因为材料中表述不清,也许是材料证据欠妥,总之是石沉大海。”秦跃进无奈地表示,“没有办法,我只好寄希望于网络,希望能通过公开举报,获得社会关注,推动事情得以解决”。
类似秦跃进这样的举报人,为何不愿再求助于正规的举报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建明教授分析,这与官方法定的举报渠道存在问题有关。
“现在,个别正规举报渠道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举报的内容很有可能就像‘泥牛入海’,举报多次都得不到处理。”任建明认为,“比这个更严重的是,通过官方渠道的举报信息被泄露出去,导致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所以,举报人在网上公开举报也是出于对个人安全的一种考虑,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社会舆论的支持。”
实践中,确实不乏某官员经网络公开举报后,腐败行为被查处的事例。相关专家说,当前,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无网络公开实名举报处置的细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网络公开举报,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回应、哪个部门来调查、多长时间内给出回应、多长时间内有调查结果、什么时候公布结果等,这一系列问题,确实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任建明告诉记者:“在网络上发帖举报,并不属于符合所谓一般程序的举报行为。所以官方如果较真起来,是可以不予理睬的。”
被举报人如何合法“反击”
尽管如此,网络公开举报所引起的舆论浪潮,仍不容忽视。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网络公开实名举报行为,被举报人的“反击”举动,不时会陷入“利用公权力进行打击报复”的舆论漩涡中。
任建明认为,是否构成“打击报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举报的内容是确实的,那么被举报人利用公权来对举报人进行打压,就可能涉嫌《刑法》上的打击报复证人罪,情节严重的可以判3~7年的有期徒刑。另一方面,就算举报的内容是诬告,被举报人也不能动用公权对其进行处理,应该交由政法机关或者是纪检部门来核实举报内容,然后再通过行政司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他同时强调,就算举报人确有犯罪行为和犯罪经历,他作为公民也有权进行举报,“在湖南的案例中,不能拿‘黑社会’当理由不回应举报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反腐只靠中央纪委监察部等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还要动员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力量,让老百姓来监督,这样才能形成天罗地网。”对网络实名举报,汪玉凯这样评价。但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同时提示,现实生活中,个别举报人试图通过此形式来“威胁”某些政府部门或官员,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这就有可能形成‘网络暴力’”。
为了规范网络公开举报,专家建议,法律空白亟待填补。
“国家应对网络公开举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当前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举报的一种制度性要求,同时也是依法防腐的需要。”庄德水说,“一方面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加强网络方面的舆论监督与管理,实时关注网络上出现的与举报相关的信息,明确启动调查的条件、程序以及方式,避免负面舆论效果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相关的机制,包括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明确规定举报应由哪个部门进行审核处理,哪些部门和个人在调查过程中应该‘避嫌’,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平和公正。”
【1】【2】
上一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