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在不断惠及全体人民。
而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今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而在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执政为民 40余年的坚守
十九大,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而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习近平已经坚守40多年。
48年前,习近平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待就是7年。在那里,打坝、修路、办沼气、修梯田……苦活累活无所不做。在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生活异常艰苦的黄土地成为习近平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习近平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当地十分稀罕的带斗三轮摩托车,习近平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
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就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决心。
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最基层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路走来,习近平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岗位。他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2013年,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时讲的这句话,蕴含着他对人民群众深深的关切,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谆谆教诲。
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习近平,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始终如一,是他夙夜难忘的心头大事。
为民跑事 做人民的勤务员
“走遍基层才能心里有数,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的会场。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贵州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五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工作不断有新进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贵州毕节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次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备受瞩目,其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地方考察工作轨迹,总书记到过32个省级行政区域,接触到的人民群众不计其数。在他的考察过程中,访贫是他调研最多的主题,扶贫是他谈及最多的话题,生活有难处的民众是他最关心的群体。阜平、定西、琼海、湘西、临沂、兰考、喀什、正定……习近平一次次走进贫困地区访贫问苦,深入田间地头、灶台炕头与老乡促膝谈心。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
2016年12月21日下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住房问题、食品安全······这些关系民生实事成为中央高层会议的议题。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一件件“小事”,都是国家的重要大事。2016年,习近平在江西调研时来到了贫困户张成德家,察看了厨房、卧室,也看了羊圈、娃娃鱼池、水冲厕所。当时,张成德的老伴拉着习近平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而习近平接过话茬说:“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以百姓之心为心”语出自《道德经》,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引用了这句先贤古训,充分阐释了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
行胜于言 人民收获满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乎全局的重要论断。
新时代,新需求,新方略,新举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问需于民,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右)家慰问看望。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村入户,看实地、问实情、寻实策、办实事,把老百姓的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民生改革落向实处,为人民群众增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山东滨州王家庄村的村民张云华,拿到了自己的集体产权使用证,这个红本本把他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从普通的生产生活资料变成了资产。目前,全国7.5亿亩农村土地已经完成确权,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0%,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在全国1000多个县设立。农民的财产收入不断增加。
在江苏省淮安市,居民任同华今年初因交通事故受伤,全家陷入困境,通过申请临时救助,不到一天的时间,就领到了一万四千元的救助款,解决了一家人的难题。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社会政策托底,锁定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扶贫政策靶向精准、力度增大。2016年,我国第三次提出年度千万减贫计划。428个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去产能中的人员安置稳妥推进,中央财政已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给特殊群体送上更多的温暖,10月1日起,伤残人员残疾抚恤金、城镇“三属”定期抚恤金标准等,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14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俯下身子,问需于民。解的是民忧,暖的是民心。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全面二孩”、“河长制”等一系列标志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组组惊人数据揭示出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成果:2013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7.4%,实现了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8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连增”;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达到3915万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始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文/林孔仕)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