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计143个,其中,县城集中安置点20个,分散安置点123个,共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1万余户32.48万人,计划搬迁党员1768名。截至目前,已建成安置点132个,其中,县城集中安置点12个,分散安置点120个,搬迁人数1万人以上的安置点有11个,已搬迁入住5万户22.95万余人。
去年以来,毕节市针对安置点“农民变市民、分散变集中、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等特殊情况,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有力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主要做法是“三强促三化”:
强组织,促管理“扁平化”。一是建好组织架构。由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担任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双指挥长”,负责亲自指挥和统筹调度。成立由县(区)党委(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政府(管委会)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在搬迁人数1万人以上的安置地,成立临时党工委和管委会(服务中心),其他安置地成立社区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强化安置地后续管理和社会治理。目前,已在2016年及2017年搬迁入住的128个安置地建立临时党工委6个、党支部72个。二是配强工作力量。建立搬出(搬入)地党组织与安置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从有搬迁任务的乡镇(街道)抽调361名干部到安置地工作,配合抓好搬迁群众的帮扶、管理和相关政策的衔接保障。采取从抽调干部中选派一批、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从搬迁对象中优选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72人、其他成员378人。三是优化管理方式。在1万人以上的安置地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专项工作组+社区+楼栋(网格)”模式,建立了党工委领导联系社区、一般干部包保小区、社区干部负责网格、楼长负责楼栋的管理体系,第一时间处理搬迁群众的困难诉求。目前,各安置地共为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1.34万个。四是推进居民自治。围绕公共卫生、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方面,在每个安置地建立完善搬迁群众公约,倡导和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规范行为,广泛调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
强服务,促生活“城市化”。一是“全领域”服务。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设施齐全”要求,统筹推进社区阵地建设,设置便民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设立人社、民政、卫计、教育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医疗报销、民政事项办理、子女入学等事项37.2万余次。在县城集中安置地设置警务室12个,运用大数据、“天网工程”等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开展安置区治安防控、治安巡逻、群众咨询等服务工作1.26万次,提高了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大与供电、燃气公司、电网公司等部门的对接协调,为搬迁群众提供水电费、煤气费、收视费等查询收缴服务,为搬迁群众日常生活提供最大便利。二是“全天候”服务。全面推行“窗口服务”24小时值班坐班、“AB”角服务等制度,坚持“限时办结制”,为群众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确保窗口服务不断档、不掉线。面向高龄老人、智障人群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门服务,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活动,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让搬迁群众随时享受优质服务、感受“家”的温暖。三是“全贴心”服务。依托社区“群团工作站”开展“贴心”服务。今年以来,市、县妇联通过实施“锦绣计划”工程,组织培训搬迁妇女1.17万人次,教会她们如何料理家务、管理家庭。市、县团组织利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站”,组织培训搬迁群众2.44万人次,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家电、马桶、门铃、上街走斑马线等知识,切实提升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环境的基本生存技能。积极开展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宣传实践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强致富,促增收“多元化”。一是分类摸底抓培训。对搬迁群众劳动力情况、在外务工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就业意愿、劳动技能等进行排查摸底,分类建立台账,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一户一策”提出就业创业措施。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组织培训,目前已组织搬迁对象参加各类培训1.2万余人次。二是拓宽渠道抓就业。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创新开发护校、护路、护林、护医、护厂、护河、护寨、治安巡防、养老护理、环卫协管员等“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解决就地就业744人。依托10个县(区)劳务公司、25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3596个村劳务合作社,3641名劳务联络员,组织引导3.61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到广州、浙江等地务工就业。依托安置地周边经济开发区、公司、企业、大型超市、餐馆等,引导集中就业4700余人。目前,全市已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5.71万人,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三是加强扶持抓创业。围绕盘活社区门面、商铺等资源,引入或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超市、小菜场等,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各县(区)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公司,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为搬迁群众配套发展产业;利用“特惠贷”政策,引导搬迁户自主创业或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潘定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