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15日电 (记者 姜煜)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办的“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上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盛松成称,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的增长目标,由此,社会融资规模正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每月、每季或每年)内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这里的金融体系是指整个金融。”盛松成如此诠释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
社会融资规模涉及的机构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涉及的市场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是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他表示,从总量上看,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资金的总供给,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不仅反映银行表内融资与表外融资的比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还可以多层次地反映资金实际供给投向,以及分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多角度地反映各类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状况,且能全面反映各类金融风险的状况。
盛松成举例说,2016年1至7月,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26.3%,比2015年全年水平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融资占比7%、债券融资占比19.3%,直接融资占比上升表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他指出,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产能过剩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5%,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4个月负增长,显示了中国信贷供给领域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了实体经济去产能的进程。(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