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执政为民 正文

广东省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调查 · 南方网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9-02-24 04:37

在发展的航道上飞升——广东省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调查

2004-08-01 00:00:00 南方网 秋石

广东省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调查 · 南方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深入清远山区,展开他到广东任职后的第一次下乡调研。图为张德江(左二)在清新县白湾镇南安村与干部群众座谈。

  编者按  由省委宣传部与《求是》杂志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两个月调查,撰写的反映广东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长篇调查报告《在发展的航道上飞升》在今日(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发表。文章高屋建瓴,重点对广东近几年的大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对广东的经验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给人以极大鼓舞和启迪。

  南方网讯 五月的南粤,花团锦簇、万木葱茏,到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省份,广东经过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发展,在经济总量上相当于再造了72个广东,2003年GDP占全国的1/9,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整个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一穷二白的边陲省份一跃而成为全国的经济强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广东的变迁,生动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威力;广东的实践,形象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宗旨。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起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的各项事业才能繁荣兴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中央决定:由广东率先创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并给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要求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杀出一条血路来。省委省政府不负重托,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这是省委省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

  以改革促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谋发展的根本着力点。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特区,开放物价,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试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证券市场等,广东走过了艰难的探索创新之路。面对改革的种种阻力、误解和非难,历届省委省政府都从未动摇、从未却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如一股清风,扫去了层层迷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从此,省委省政府方向更明、决心更大:只要是看准了的,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从而不断攻下改革难点,突破改革重点,逐步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企职能分离,政府管理经济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狠抓发展不放松,才带动全省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创新思路快发展,你追我赶比发展,全省上下促发展的生动局面。1992年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2447.5亿元跃升为7315.51亿元。   

  争做全国发展“排头兵”,是省委省政府谋发展的不懈追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出现了思想解放、改革发展的新浪潮,广东的先发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一些潜在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样,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非常关心广东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1998年,江泽民同志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广东发展如何,事关全局,事关全国改革开放大业。“发挥排头兵作用”,“赶上亚洲‘四小龙'”,“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交给广东的严肃政治任务。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提供新的经验。   

  1998年3月底至7月,全省开展“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为主题的十大专题调研活动。每一专题均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直接负责。通过调研,进一步认清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在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五破五树”教育,即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满足感,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在困难中抢抓机遇的意识;破除贪图享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精神;破除粗放经营的传统观念,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质量效益的新观念;破除“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意识。这是一次触及思想深处的思想解放运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新,普遍增强了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和增创体制、产业、开放、科技“四大优势”的发展举措,引领广东的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地前进。1997年至2002年,全省GDP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连续在全国排名第一。看,又是“先行一步”!广东人民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交出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省委省政府谋发展的基本举措。1998年,由于广东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比国内其他省份高,所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经济形势一度十分严峻。面对新的挑战,省委省政府上靠中央、下靠群众,审时度势、科学决断,形成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共识,确立了“不争论,不埋怨,不刮风,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指导思想,迅速统一了干群认识。通过上上下下的多方努力,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股市、汇市波动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应对世界经济风云突变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湛江等地区走私一度猖獗,对全省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冲击,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把处治违法犯罪与保护守法经营结合起来,破除旧体制和建立新秩序结合起来,反腐败斗争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并着手建立和完善广东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通过“信用广东”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终于走出困境,打开了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2003年初,广东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之势。但是省委省政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松懈,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果断作出不停产、不停课、不停市、不停止办公的重大决策,并决定如期举办广交会,加大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取得了抗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双胜利。2003年全省GDP达13626亿元,占全国的11.5%,增长14.3%,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风吹月老天不动,水打船头路难移。”这就是广东人的坚韧,这就是广东保持“先行一步”的精神优势!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   

  由于广东经济改革和发展起步早、速度快,探索性强,各地区之间差异大,因而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就较早地暴露出来。为了在发展的航道上实现新的飞升,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东的发展给予热忱关怀和有力支持。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迎着非典疫情视察广东,代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当好排头兵。这就为广东的新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掷地有声地提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在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抓好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尤其要注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广东发展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扎扎实实地而不是虚与周旋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进一步体现。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推动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以质的提高促进量的扩张。2003年春,省委省政府邀请国家权威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广东九大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重点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部署: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实施重要产业工程,做大做强九大产业;推进重大装备技术创新,加快广东产业高级化、重型化的进程,使广东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企业集团,培育优势产业群。经过这样的持续努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轻、重工业逐步向协调发展转变,支柱产业的龙头作用增强,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52.1,提高1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8%,增幅同比上升11.6个百分点。   

  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整合,把珠三角打造成“含金量”更高、竞争力更强的经济增长极;一方面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与珠三角的经济“对接”,推动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并举,把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以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来做大县域经济。省财政5年内安排375亿元支持山区发展,每年拿出20亿元进行转移支付;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转移、项目倾斜、资金投入等多种手段,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制定鼓励性政策,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省委还调整了干部管理机制,把熟悉县域经济、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稳定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上,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的发生。2003年,全省山区招商引资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9.8%,增幅第一次超过珠三角。欠发达的清远、河源、韶关等山区市发展提速,投资以40%-50%的幅度增长。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推动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广东在发挥开放优势,继续巩固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国企,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活力显著增强;一手抓民营,计划在5年内从财政拿出11.45亿元扶持民营企业。与此同时,制定《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落实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由于发展环境宽松,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浪潮方兴未艾。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2003年全省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增加了28%,GDP占全省的1/3强,实现税收340多亿元,居全国首位,成为全省税收的重要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新一轮发展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广东已基本形成,内源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以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工程为契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内容是:编制《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和《粤港澳环境保护规划》,并将规划变成地方法规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山区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实现环境管理新突破。这些举措的实施,标志着广东在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以文化大省建设为龙头,着眼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验和教训使广东省委省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用文化建设来提升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积聚发展后劲。广东不仅要成为经济强省,而且要成为文化大省。为此,省委九届二次全会郑重作出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强调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从而吹响了向文化大省进军的号角。在抗非斗争正酣之际,省委结合宣传“抗非精神”组织大讨论,总结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人精神,把弘扬抗非精神和弘扬广东人精神融为一体,贯穿于文化大省建设的全过程。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如果说精神培养是脊梁,科技和人才就是基石。因此,2004年2月,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实施“科技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制订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旨在引导人们发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文化水平。文化大省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着广东人的精神面貌,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提供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加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跳出广东谋发展。发展是广东人的意志,是广东人的追求。越发展,他们的思路越开阔、他们的志向越高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此及时提出“珠三角加快发展、大珠三角(珠三角地区加上港澳)整合发展、泛珠三角(珠江流域9省区+港澳)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以拓展广东的发展空间。目前“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思路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得到中央的支持及周边省区的热烈响应,交通、环保、信息、科技、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其前景未可限量。   

  三、为了人民而发展   

  发展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丢掉这个目的,为发展而发展,我们的发展就会偏离立党执政的本质和宗旨。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广东省委省政府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而发展,是广东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高体现;只有为人民才能发展,是被广东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既朴素又深刻的真理。   

  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消除贫困。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仍有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存在不少困难。为了让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全省城乡居民无饥寒”的工作目标,对欠发达地区和山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1985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从1998年起,全省又展开以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山区投资环境问题为目的的大会战:通过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农民人均负担从2002年的106元减为17元;通过实施“四通工程”,全省原来905个未通机动车、816个未通电话、51个不通邮政和54个未通电视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四通”,惠及近300万人口;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个贫困家庭有一块“保命田”、输出一个劳动力、挂上一个龙头企业、学会一门实用技术,使39万贫困农户188万人受益。多年来,省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山区的全方位扶持,使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提出解决特困群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的具体措施。2003年,全省净增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2.9%,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4亿元资金,用于支付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帮助103万名贫困户子女走进了学堂。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则使城乡103.2万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从2003年9月1日起,省委省政府又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安居、就业、安康、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外来工权益维护、济困助残、治污保洁、农村饮水、城乡防洪减灾),集中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东有1300万外来民工。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省委省政府在调解劳资纠纷、查处拖欠工资、打击非法职业中介、保证子女平等入学等各个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促各级政府落到实处。很多外来工异口同声地说:在广东打工,和在家乡一样。   

  切实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在去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省委省政府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率先向中央报告疫情,率先向社会公布疫情和预防知识;果断采取集中隔离治疗、免费给农民治病等一系列重大措施。通过多方努力,广东创造出非典“治愈率最高”和“死亡率最低”的奇迹。尘埃落定,省委省政府并未满足已有成绩,而是着眼未来、运筹长远,决定实施“全民安康工程”:投入15亿元在3年内建立一流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以提高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投资60亿元扩建和改建20个地市级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广州投资4亿元兴建国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安排1亿元农村卫生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山区和困难地区公共卫生建设。同时,着力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让全省人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住上宽敞的房屋、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给人们提供一个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出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外专家来粤工作和创业;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营造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使广东成为各路英豪一展身手的舞台,挥洒聪明才智的天地,体现人才的价值的热土。如今,在深圳、珠海等地,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人大代表、团市委领导等等早已不是新闻。广东虚怀若谷,所以俊采趋驰;广东人才济济,所以成了发展的高地。

  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以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广东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的飞跃,就是广东探索发展规律、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而壮丽的行程。在调查接近尾声的时候,广东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字:2003年,全省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4.6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591亿元,占全国的14.1%。这样几个简单的数字,包容着多么深刻的历史内容,又蕴育着多少光明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人民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明显增加。多年来,广东在科技、教育、文艺、体育、卫生中的不少项目都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因为如此,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党在广东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连、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充塞天地的伟力,把中华民族托举到伟大复兴的辉煌顶峰。这——,就是广东之行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课题组成员:刘润为 郑志晓 蒋斌 张素芳 丁晋清 温宪元 雷渡桥)

  相关链接:

·“三个代表”在广东 ·“三个代表”论文精选 ·“三个代表”在广东图片展

·求真务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广东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 ·广东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广东2003大事记 ·广东大手笔打造十项工程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新动力 ·县域经济“力捧”广东山区发展 ·广东民营经济迎来发展又一春

·十项民心工程·暖民心解民困 ·建文化大省 广东打造文化航母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