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执政为民 正文

作风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杭州日报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7-01-10 11:16

“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这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概括说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点出了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增强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的关键在于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八个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只有宗旨意识强、群众观念强,才会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自觉,才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才会在关键时刻把个人的利害得失置之度外;否则,就会淡漠群众、忽视群众,各种不良作风就会滋长起来。可以说,能不能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不能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上站对立场,决定着党性党风的好坏,体现了党的形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必须筑牢执政为民的理念

所谓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全面认识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执政主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执政主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上的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并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主人翁感,并要在思想感情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唯一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还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两个文明的发展;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的期待,还是注重内外联动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公平地分好蛋糕,还有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群众导向、民生导向等等,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还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必须努力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规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新方式。为此,党员干部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首先应当尊重群众的表达自由,健全完善群众的意见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其次,我们应当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并自觉接受群众的政治监督;再次,还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不断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必须满满地拥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员干部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与群众的零距离

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了解社情民意、衡量为政得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员干部,有必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倾听了没有,听出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可能有不同的态度:可能是主动地听、谦虚地听,也可能是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只是在不得已时听;可能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也可能是神情冷漠、心不在焉地听或者听而不闻、随听随忘。毫无疑问,党员干部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乐意听、耐心听、带着感情听。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了听掌声、笑声、歌声,听唯唯诺诺之声、赞美叫好之声,而对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却置若罔闻、不放心头。这种工作作风严重地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不妨从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开始,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情感基础。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党员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我们对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说明,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路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一个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党员干部,应该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人民群众提意见、提建议,总是缘于他们有困难、有诉求,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善于从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当前状况同人民群众愿望之间的差距,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要求,认认真真思不足,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不断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党员干部在感情上必须始终满满地拥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亲民情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上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因此,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当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落脚点。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努力地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利益矛盾。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热点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党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必须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缩小区域间、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因为全面小康,不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全面小康,而是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着力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特别是着力补短板,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地区都不能少、一个贫困县都不能少。二是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平等参与、平等发展;让法治更加完善,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文化必须更加繁荣,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社会更加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各族人民和睦友善;让生态进一步改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美丽中国走进生活之中。这诸多的“必须”,实质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政使命的要求,要求领导干部俯下身来接“地气”,为老百姓倾心谋事,为老百姓踏实做事,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眼前所关心的突出问题。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党员干部要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5月25日在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时提出的“第一要做发展带头人,第二要做新风示范人,第三要做和谐引领人,第四要做群众贴心人”的要求,始终以心中有党“想干事”,心中有民“会谋事”,心中有责“敢担事”,心中有戒“能成事”的姿态在赶考路上永不停息,用初心书写崭新的答卷。

(作者:资深党务工作者)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